户外一起走

标题: 703861部队游记《视频》 [打印本页]

作者: 黎庶    时间: 2012-9-27 11:33
标题: 703861部队游记《视频》
  这是一支以老人妇孺为主体的部队,(70:老人,38:妇女,61:儿童)所以人们戏称703861部队,是一支坚守在自已故乡的留守部队。
http://player.56.com/deux_118502086.swf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教我们称呼“工人叔叔”、“解放军叔叔”、“农民伯伯”。农民从此在我印象中就是憨厚的长者。但如今“农民伯伯”不种田了,种田的是“农民爷爷”和“农民奶奶”。
随着青壮年大量离开故乡,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新生代”对种田毫无兴趣,“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里“扎根”的愿望日趋强烈。我们在板梁古村游览期间所看到的古村居民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小孩子。老夫也是一介农夫,务农为生,薄田一亩,破屋二间,面朝黄土,背向青天,虽没跟牛屁股种过田,但也种菜放塘,开口捅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民伯伯,不过现在成了农民爷爷。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的追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再过10年,中国务农人口平均年龄将达到50多岁甚至60多岁。随着“农民爷爷”和“农民奶奶”们的仙逝,务农人口将急剧减少。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指望,10年后入城的农民工回归田园,重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们农民的孩子,会回家种田吗?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具有不可逆性,这是世界性普遍经验。农村和农民单调、寂寞和困苦的生活经验,使农民入城,有如黄河入海,一去不回。再说,离乡离土若干年,他们体能退化,年龄老化,纵使有心归田,也已英雄不再。我的一位入城不久的农民兄长就曾看着农活叹气:“不行了,真的干不动了。”就目前的农村状况来说,从公社集体化时期的二季稻到现在一般都只种一季稻,而主流媒体每年报导都是丰收,或许是农产品并没有丰收,而是主管的官员政绩丰收而已吧。
随着青壮年大量离开故乡,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现象较为普遍。对于耕种土地,老人们已力不从心,无法“精耕细作”,大都敷衍一下,不抛荒就不错了,他们的早稻不用播,以前是抛秧,现在是抛谷。浸种催芽后,将一粒粒种子直接抛到田里,撒点化肥后则不闻不问了。田里长出来的水稻像癞头似的,有一块,没一块的。一位老农告诉我,以前早稻亩产可达500公斤,在这样抛种下去,亩产不过300公斤,人是轻快了,地却浪费了。真是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呀!更有甚者,以前种的是双季稻,现在不少种单季稻,还有少量的农田抛荒。这样,村里每年生产的粮食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反正,村里留守的人不多,饿不了肚子,有饭吃就行了。有位村民算了一笔细账,最后认定:“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种田的确划不来,除去种子、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拖拉机、收割机的费用,所剩无几。赚钱没有外出打工、做生意来得快。至于国家的种粮补贴,像撒胡椒面一样,每亩才十几元,没有人看得上眼。土地和农业历来是国之根本,不可不慎。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地回答:十年以后谁种田?但愿老夫是杞人忧天。

作者: 黎庶    时间: 2012-9-27 11:35
[attach]10571[/attach]

作者: 黎庶    时间: 2012-9-27 11:37
[attach]10572[/attach]

作者: 黎庶    时间: 2012-9-27 15:24
[attach]10573[/attach]





欢迎光临 户外一起走 (http://www.hw179.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