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一起走
标题:
千年一叹 自序 作者 余秋雨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微叶子
时间:
2011-8-15 20:32
标题:
千年一叹 自序 作者 余秋雨
本帖最后由 小微叶子 于 2011-8-16 05:19 编辑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
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恐怖的故事:这里有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动派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体杀害------
以前我在实地考察中国现存原始文化写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也曾一次次地投入过肢体经历和精神经历,但与这次相比,那时总还能拐弯抹角地找到帮助和保护.而这次,小小的车队就像几只蚂蚁在荒原上蠕动,任何一种不知来由的暴力都能把它们捻得粉碎.
不仅仅是荒原.荒原深处有断臂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硬说自已没有恐怖,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怖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塌得如此凄凉,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塌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的答案,多数也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
我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老人的伤痕.
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
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在这一个历险过程中每天写一篇日记,不太容易.
我是随香港凤凰卫视的越野车队进行这次历险考察的,起初谁也没有指望我能坚持把这些国家一个个走完.每天行车十几小时,沿途买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下肚,找到旅馆后还是饥饿不敌困倦,倒头便睡,但伙伴们入睡前都会关切地看我一眼,大家都知道我还要熬夜写作.我不会抽烟,要提神只能喝茶,但沿途十个国家的旅馆客房都没有开水供应,同车的赵维便每天端着自已的保温杯,满面笑容地到餐厅向侍者讨剩余的红茶,讨来后就倒给我.另外一些伙伴知道我喜欢吃萝卜,每到一座城市便满街找,终于在伊朗买到一种黑萝卜送来,可惜这种黑萝卜实在太难吃了.
很多住地无法写作,我只能趴在车上写,蹲在路边写,所以多数字迹都歪歪扭扭.这些字迹当天就要通过卫星传送万里.接收者看不清,便造成海内外各家报刊发表时的很多错误,我把原稿放在一个塑料洗衣袋里随身带着,直到进入伊拉克几分钟才想起,那个洗衣袋上印有以色列的希伯来文,赶快停车换下,要不然让伊拉克海关查到,不知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我怎么能够说得清,这厚厚一大堆装在敌国口袋里的象形文字,居然是什么"日记"?
在穿越伊朗 巴基斯坦 阿富汗边境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段时,我把这包书稿放在离自已身体最近的背包里,连每天做梦也都是抱着这包书稿奔逃的狼狈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结果都一样:雪花般的纸页在荒山间片片飘落,匪徒们纷纷去抢,却不知是什么.
为此,我对这样的写作方式珍惜起来,愿意小心翼翼地保存它的原生状态和粗糙状态,只等春节那天车队进北京后就把这包书稿交给出版社,基本上不作整理修改.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的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中国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根根攀攀,泥污水渍都留着,图个真切.
这也是一种有关写作态度的边缘实验.没有资料可供查证,没有时间琢磨文句,未及修改便已经传送出去发表,比较彻底地阻断了"做学问"或"做文章"的任何企图.我早期的散文还有一点"做",的痕迹,容易碰擦到我已经离开的某些领域,这次终于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白了.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注重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荒原上的叹息总是糙粝的,如果要把它们调成书斋里的柔声细气或沙龙里的尖声尖气,我如何对得起自已多年前就开始的辞职远行?
时间越长,越庆幸自已的选择,支持我选择的,是广大沉默的读者,因此只管安心走路,神清气爽.
这篇自序,写于二千年一月三十一日深夜,时在黄河壶口,隔窗复试,见万千激浪全被冻住,无风无雪,无声无息,却严寒刺骨,吐气呵手,方可执笔.离"千禧之旅"结束还有五天.
2000年1月31日深夜
欢迎光临 户外一起走 (http://www.hw179.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