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早晨7:30起床,早餐后去爬山。而腐败队9点出发。
约上当地的一个驴友,带我们去县城城郊朱家湾,去登山见一个形是太极的地方。交谈中,发现我们是同行,更觉得亲切,沿着河流、爬上一座近700米的山,登高俯瞰,见耒水S形东西贯越予乐,与周边自然山水、村落相依相衬,呈一幅天然太极图,且山水互动,阴阳相生。
远处只见村子里修建很多新的房屋和水泥路,极大的破坏了太极图的景观效果,有些遗憾,人们对环保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attach]26700[/attach][attach]26701[/attach][attach]26702[/attach][attach]26703[/attach][attach]26704[/attach][attach]26705[/attach][attach]26706[/attach][attach]26707[/attach][attach]26708[/attach][attach]26710[/attach][attach]26711[/attach][attach]26712[/attach][attach]26714[/attach][attach]26715[/attach]
濂溪书院
汝城县濂溪书院据史书记载:公元1041-1044年,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任桂阳(今汝城)县令。期间勤民课读,风节慈爱,吏治彰显,并在此写下《爱莲说》、《拙赋》等名篇。千百年来,汝城吏率其教,民怀其德,遂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建筑书院纪念之。书院为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距今已有785年历史,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创办以来,书院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哺贤育能,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闽赣布政史、监察御史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开国上将朱良才、李涛等一大批理学名人均在此求学立志,脱颖而出。
220年,汝城吏率其教,民怀其德,兴建濂溪书院(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永作纪念。书院为宋式建筑,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虽经800年的沧桑变迁,然薪火相传,保存至今,成为汝城人民倡导、传授和弘扬周敦颐学术思想的宝地。
这里是理学思想文化的发源地。北宋时期周敦颐在此写下《爱莲说》、《太极图说》和《拙赋》等著作,创立并传承理学文化,被尊称为理学开山鼻祖。千百年来,汝城人民传承、发扬、践行理学思想,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理学文化景点
[attach]26716[/attach][attach]26717[/attach][attach]26718[/attach][attach]26719[/attach][attach]26720[/attach]
汝城文塔
步行不远来到汝城文塔,文塔在汝城城内高25米,共七层,砖石结构,距今有400余年之久,宏伟壮观。文塔,又称汝城宝塔,位于县城南门桥畔。明成化五年(1469)兴建,清道光(1850)因“科举不利,毁而夷之”。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而成,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大修。塔高七层45.95米,“岌峰玲珑,亦雄亦秀”。塔基八面,每面宽2.9米,径14米,基脚及第一层均由长138厘米,宽63厘米的长青石块砌成。第二层至第七层均为青灰色火砖结构,中空,砌有台阶,可盘旋而上至塔顶,塔顶及每层檐牙盖琉璃瓦,“阳光普照,溢彩流光”
[attach]26721[/attach][attach]26722[/attach][attach]26723[/attach][attach]26724[/attach]
“湖南第一坊”之称的绣衣坊
继续往前走,来到汝城绣衣坊。这是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领衔率领郴州和桂阳县(今汝城县)的一批地方官员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1520年)专门为监察御史范辂所建,系古代表彰功德的纪念性坊表建筑物,距今已有483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罕见专门旌表监察官员的年代最早的珍贵文物。绣衣坊座东朝西,白石结构,分主楼、次楼、边楼,三门四柱,每楼檐下有斗拱,通高686厘米,面阔650厘米,中门高238厘米,宽291厘米,两侧门高193厘米,宽165厘米。2003年,经湖南省文物专家考证,认定“绣衣坊”系湖南省目前唯一一座旌表监察御史的牌坊,也是我省已发现的古代牌坊中时代最早的一座,被誉为“湖南第一坊”,2004年,“绣衣坊”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attach]26726[/attach][attach]26727[/attach][attach]26728[/attach][attach]26729[/attach][attach]26730[/attach][attach]26731[/attach][attach]26732[/attach][attach]26733[/attach]
中国古祠堂之乡
汝城古祠堂是江南一朵瑰丽的奇葩。据考古专家介绍,汝城的祠堂类文物有几大特点:一是成群,二是年代早,建造的时代有明确的纪年,从明万历年直到清光绪各个时段的祠堂建筑都有;三是木雕工艺精湛,祠堂内众多的木雕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展现了精湛的民间木雕工艺;四是保存完整,至今仍是各乡村开展各种民俗活动的公共场所。
汝城古祠堂多,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余座,其建造时代之早、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精美、数量之众多,实为罕见。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以金山叶氏家庙、卢氏家庙、津江朱氏祠堂、广安所李氏宗祠、外沙太保第、益道绣衣坊(含范氏家庙、中丞公祠)等为有主体,其中有8座古祠堂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汝城古祠堂的美,美在华丽、凝重、庄严,美在沧桑、古朴、久远,美在丰厚、载物、适用。从选址造型、布局朝向、风水环境到山水田林路、门坪巷房墙的整体和谐,从建筑法式型制、结构风格、取材用料到雕塑油画漆饰的精工细作,动静有致,流光溢彩,天人合一。
汝城古祠堂价值高。作为历史的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历史的记载、历史的浓缩、历史的标本。作为建筑的遗产,是研究古文化、古建筑、古民俗、古宗法、古迁徙史不可或缺的资源。作为文化的遗产,其诗词楹联赋、碑刻雕塑镂、牌匾额堂号与族谱及族训家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体现了丰厚的祠堂文化底蕴。
汝城古祠堂功用广。作为氏族活动的中心,是盘根念祖、慎终追远、铭志先贤、承前启后的宗族大厅;是聚会议事、协调纠纷、群文活动、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的综合场所;是荟萃宗族思想、弘扬历史传统、实行道德教育的理学阵地。汝城古祠堂底蕴深。
汝城古祠堂底蕴深。一座古祠堂往往就是一幅历史的长卷,紧系着本宗族本姓氏的命运,缩写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汝城各姓人的沧桑和辉煌,并将宗族或远或近或大或小的祖德功业镶嵌其上,久而久之,各自浸润着不同的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地方文化、氏族文化,渗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体露着各自的文化氛围。
这些古祠堂记录了家族制度的沿革和兴衰变迁,那些画龙点睛的堂号及堂匾,标志着家族的背景,彰示出家族的品位,是村落的标志,和谐的音符。
尽管是匆匆走近这些古祠堂,你就能发觉她的博大精深,在文化上的深厚底蕴:在造型上的精美别致,在风格上的形态各异,在历史价值上的弥足珍贵。这些古村落、古民居清净雅致,不事雕琢,各有风韵,古老的村落、古民居和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共同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画卷。深入这些祠堂,就如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蓦然回首的交错间再次融入了古人鲜活灵动的朴实生活。欣赏每一座古祠,就犹如在欣赏一场视觉的盛宴,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在展现着她独具一格的惊艳造型;会晤一座古祠,就犹如在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驻足瞻仰、流连忘返,令人追思遐尔。
只是很多旧建筑外面垃圾成堆,令人揪心。
[attach]26734[/attach][attach]26735[/attach][attach]26736[/attach][attach]26737[/attach][attach]26738[/attach][attach]26739[/attach][attach]26740[/attach][attach]26741[/attach]
军旗最早升起的地方
汝城是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仁人志士,在汝城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创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留下了许多可以传之永久的革命文物,至今县城仍保留着1927年湘粤赣农民运动指挥所旧址、朱德与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谈判合作旧址、朱德与陈毅为发动湘南起义而组织策划召开“汝城联席会议”的旧址、湘南特别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中共汝城特别支部旧址、汝城苏维埃政府旧址、汝城农会旧址等。
来到汝城会议旧址及中国工农革命军二师部旧址,中国共产党军旗最早升起的地方,中国革命重大起义——湘南起义的策源策划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地处湘粤赣边际的汝城,工农革命运动独树一帜,如火如荼,高潮迭起。广东惠潮梅及湘南粤北农军相继汇聚汝城。汝城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引起了中共高层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誉称为“新湖南”和类似“十月革命”前夜的“彼得堡”。据资料介绍,在时任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的关心指导下,于1927年7月下旬,在汝城组建了第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力量——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首面军旗从而在汝城升起。二师奉命整编为二师一团后,在桂东、汝城两县举行了秋收起义,张贴了二师一团布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汝城县苏维埃政府。
[attach]26742[/attach][attach]26743[/attach][attach]26744[/attach][attach]26745[/attach][attach]26746[/attach][attach]26747[/attach][attach]26748[/attach][attach]26749[/attach][attach]26750[/attach][attach]26751[/attach][attach]26752[/attach]
在“湘南起义的策源策划地”吃午餐,天仙风景区的朱总为我们敬酒,大家吃着农家柴火炒的土菜,个个乐开了怀。
[attach]26753[/attach][attach]26754[/attach]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丰富多彩,古塔、古桥、古井、古书院、古遗址、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凉亭、古石碑等众多文物古迹遍布县城。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条件独特,民俗风情古朴,古老神秘的民风民俗以及道不尽听不完的典故传说,使人宛如穿越神奇的时空隧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还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你很难想像到那石之雄、水之秀、林之幽和民风之古朴!走进汝城,一派岁月静好、满足的样子,日子可以过的像水一样平静。汝城,仿佛是文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花儿,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匆匆一别,还有许多景点未去,象南岭第一大高山草场白云仙草场江背山大峡谷、天然石臼群、五指峰、君子岭、氾水山、热水黄石古冰川群等景点,还有罗泉的暖水温泉,汝城还是中国“香火龙”的故乡,每年元宵节还会举行“香火龙”表演,增添了闹元霄的节庆气氛。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祭龙止雨、祭龙止水的祭祀活动,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制作材料简单,以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
昔日的汝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或许养在深闺人未识,或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随着交通的改善,资讯的发达,旅游业的兴起,让人们惊奇的发现在灯火阑珊的身后,竟伫立着一位绝色佳人在默默期待苦苦寻觅的人们纵情的去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汝城,尽管去了,却还想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