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汝城县文明镇沙洲瑶族村,马桥镇外沙村、石泉村,土桥镇土桥村、金山村,永丰乡先锋村等六村为历史文化名村。
文明镇沙洲瑶族村 位于汝城西部,距县城45公里,这里风景优美,“文经武纬,山明水秀”,闻名遐迩。素有汝城“民居之奇葩”的称谓。这里,人杰地灵,环境清幽。红军长征过境汝城发生在沙洲的《半床棉被》的故事感人至深,一座座工艺高超的古代建筑赏心悦目,一批批文韬武略的英才为后人景仰。村内保存着明清风格的古民居34栋。青砖青瓦封火山墙,横向纵向布局方正,总面积3305平方米。每栋大门均构筑有考究的门罩,饰以花草虫鱼,砖雕石刻,显得异常典雅庄秀。窗以直棂窗为主,有窗檐,上饰以弓曲式卷花;而大门上置花窗,用细木条拼接成各种方折式或者廻环式花纹图案,并于四角或中心饰以花草或动物图案。屋角处有石勒,上饰阴刻或者浮雕花纹图案。沙洲古民居建筑工艺精湛,木雕砖雕巧夺天工,书法彩绘鲜丽夺目,建筑工艺与民俗文化完美结合。
马桥镇外沙村 位于汝城县马桥镇境内,西距县城7公里,总面积3.8平方公里,由5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组成,全系朱姓。耒水河碧波荡漾从村前流过,河南肃立天马山,东向耸峙笔峰山,西向矗立官山,西南1公里处是风景清幽的白石岩风景区。村内保存有明清以来古民居一百多栋,有闻名遐尔的“太保第”、惠德桥、竹园书屋、福主庙等众多文化古迹,青堂瓦舍,有“布衣白屋”的儒家情愫,规划严谨,布局整齐。古民居采用“一明两暗”三开间或者五开间的形式,中间为厅堂,两边为侧屋、屋顶为两坡木架盖小青瓦悬山式。中门上方筑有很考究的门罩或在墙面上饰以格言警句,吉祥图案,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教化作用。其三雕技术有阴刻,有浮雕,无论梅兰竹菊、神仙人物都神态逼真、高雅隽永。这里地灵人杰,陆续涌现了明代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英、刑部郎中朱守孚、怀庆府通判朱珷,户部检校朱笔峰,当代开国上将朱良才等历史名人。自古以来,民风纯朴、耕读为本,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过春节、闹无宵、祭土地、祭清明、过端午、赏中秋、重阳登高、舞龙舞狮、婚丧嫁娶都遵守古制,乐在其中。
马桥镇石泉村 位于汝城县西部的马桥乡,距县城14公里,青山环立,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石泉村始建于宋朝末年,是三塘胡氏家族聚居地。村前两山对峙,中开如门,外横一障为平半山,与祠堂对,形若屏风。村西新界堤、真武阁、回澜书屋。山环水绕,蔚然成一乡望族。石泉村民一直尊奉孔孟之道,重礼仪教育。村民以读书为荣,以不识字为耻,喜爱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明清至民国,三塘胡氏人才辈出,明代有举人胡璇、韶州府参军胡廷芳等人,清代有教谕胡道怡,至民国有国民党中将胡凤璋,少将胡湘,有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胡昭洛,日本东京大学的胡昭林,法国政法大学的胡宗腾等大量人才。石泉村还是一块红色土地。大革命时期,石泉村村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 1932年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在上古寨与湘南匪首胡凤璋激战近十天,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保育院难童1000多名,转移在石泉村避难近一年,坚持到抗战胜利。村内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259座。这众多古民居分布于胡氏宗祠的左、右和后方,错落有致、轻巧通透,青砖青瓦青石板,在门、窗、梁、枋之上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在石泉村左后方,有一个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堡坞式院落,系“湘南王”胡风璋的旧居。始建于1933年,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共计4个正栋,两列厢房,一座偏房,一座门楼,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一个半月型大水池,一块卵石院坪。布局即紧骤又宽松,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工整、高大、气派。各栋房屋之间的楼层均有走廊互通,四周布满内大外小的枪炮口。
土桥镇土桥村 位于汝城县土桥镇,古村落保留了成片的明清古民居200多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宗祠和八角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明塔,文化遗产保护点有四座何氏宗祠、分别称为“何氏家庙”、“诗礼传家”、“三代明经”祠和“登贤坊”。还有文昌阁、文明塔、金湖井、启明学校旧址、何作霖故居等。境内的自然景观天柱山怪石嶙峋,一峰独秀。山中的清风岩景观奇异,曾留下石达开率太平军和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活动足迹。2008年获取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汝城香火龙原始生态点”荣誉称号。2009年4月文化部首批授予土桥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香火龙之乡)的称号。土桥村开基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由土桥、香垣、广安所三个自然村组成。一千年多来,土桥村民勤耕垦种,耕读传家,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其中仅古居民就有230多栋,青砖黛瓦,硬山顶,马头山墙,木柱梁架,三开间,饰以门簪,刻上太极图案,安装雕花大窗,厅内设神台,台前置香案,檐下描画山水花鸟图案,处处显露出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
土桥镇金山村 村民风古朴、历史文化丰厚。村内有六座古祠堂,古民居比比皆是。其中叶氏家庙、卢氏家庙以其始建年代早,建筑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内涵丰厚,同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宗祠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山村以文物古迹多、古民居数量多,构建精美而闻名遐尔。据金山《叶氏族谱》记载,早在明代弘治戊申年(1488),金山始祖叶广信游学于楚,喜爱濂溪过化之区,见汝城金山山色明丽,土地肥沃,民风纯朴,又是周敦颐过化之地,于是率家卜居金山,自此繁衍生息,创业发展,代有贤勋,蔚成望族。叶氏家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精巧玲珑,古色古香,在汝城众多古祠堂中特色显明。卢氏家庙却因为其祖上曾经得到唐昭宗李晔赐诗,其中有“楚国之南皆名家”的句子而得名“南楚名家”,卢氏后人遂把“南楚名家”作为家庙的荣誉称号。卢氏家庙也以典型的明式风格享誉省内。金山村民聪慧勤劳,自古以来把读书当官,务农从艺,作为信条。历代均有长于雕刻的木匠和精于藤编工艺的工匠涌现。如今,金山村的木雕工艺和藤编工艺已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永丰乡先锋村 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明清建筑95座、民国建筑121座、大小古祠堂8座、书堂3座,古井、古巷、过街楼、朝门遍布全村。南宋宁宗年间(1200),周氏始祖万二郎从江西永丰县来到汝城,见此处良田平阔,山峰耸拔,草木茂盛,溪水潺潺,认为是吉祥之地。于是率家卜居于此,为缅怀故土,命村名为永丰。村内文物主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氏家庙和周氏宗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燕子岩太平天国遗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六目仙庙宇,古民居95栋,民国建筑121座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先锋村被列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汝城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古祠堂700余座。这些古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集文学艺术、社会历史、宗法礼仪于一身。工艺精美、规模庞大、保存完好,是古汉族文化和理学文化的生动承载物。2013年5月3日,朱氏总祠、范氏家庙、中丞公祠、叶氏家庙、卢氏家庙、李氏宗祠、太保第、昭旌第、津江朱氏祠堂等9座古祠堂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氏家庙 矗立在“绣衣坊”左侧后方的“范氏家庙”,始建于明成化乙巳年(1485)。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砖木梁架结构。斗拱飞檐,雕龙画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与“绣衣坊”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范氏家庙”门楼上方曾经悬挂着彰显历代祖先功名的一系列匾额。诸如“翰林第”、“荣禄大夫”、“谏议大夫”、“通政大夫”、“振威将军”等;中厅上悬挂有御赐“文章气节”、“师表缙绅”、“忠义勤劳”等匾额和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赠书的“世笃忠正”、“屏翰西蜀”、“进士”、“文魁”、“经魁”等匾额。其中代表人物有祖侄孙同登进士的范渊、范辂、范永銮和九江总兵范云龙等人。众多牌匾和楹联都彰显出范氏家族的先人胸怀宽广,立志高远,知行特出,忠孝两全的高尚情操和璀璨业绩。
中丞公祠 在“范氏家庙”东侧,并排矗立着专为纪念明代正德年间监察御史范辂的“中丞公祠”,亦名“布政厅”。“中丞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24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单檐两坡顶,马头山墙,砖木结构,盖小青瓦,因历久未修,漆画斑驳,满目沧桑。
“范氏家庙”与“绣衣坊”和“中丞公祠”经过国内文物专家的严谨考证,同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楼 位于土桥镇土桥村李氏宗祠北侧,坐西北朝东南,三开间,进深5.3米,高7.4米,宽9米,占地面积47.7平方米。整座门楼用十二根圆木柱支撑,中镶嵌木板为墙。大门宽1.2米,高1.55米,左右门框前各置一石鼓。楼中心门楣上方横额内浮雕“文武世家”四个金色行
楷大字,上款“李安”,下款“弘治二年”。门楣漏雕双龙戏珠圆雕图案,古朴生动。门楼全为木结构,歇山顶,琉璃瓦,飞檐翘角。主楼下七跳如意斗楼,两边次楼檐下四跳斗拱。主檐高4.85米,侧檐高3.1米,主楼脊顶两端饰以陶质鳌鱼,脊中心饰以葫芦宝瓶。顶檐四翘角与次檐四翘角相互呼应,故称“八角楼”。
李氏宗祠 位于土桥镇土桥村李家,始建于明成祖永乐甲辰年(1424)。据《汝城县志》及《广安所李氏族谱》记载:李兴(?~1396),明太祖朱元璋升授湖北襄阳均州人广武将军李兴为骠骑将军,派往桂阳(今汝城)平定巨寇钟君道之乱,立下赫赫战功。明洪武三十年(1397),敕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由朝廷颁发官防印信,给赠铁券、永镇兹土,子孙世袭。李兴族人遂在桂阳繁衍生息,蔚成望族。李氏宗祠坐西朝东,三开间三进深,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门楼双檐歇山顶,大门上方高悬“钦赠铁券”匾,下面横额内榜书金漆“李氏宗祠”。大厅两侧置石鼓,石鼓顶部圆雕石狮。后厅神龛上高悬“奉天敕命”匾额。祠堂内保存有一块精美的“圣旨碑”,高91厘米,宽59厘米,厚21厘米,正面中心位置浮雕“圣旨”两字。李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氏家庙 又名敦本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砖木结构,坐南朝北,进深23.9米,面阔6.86米,占地面积178平方米。而其朝门却坐西南、朝东北,取风水朝向,追念故土之意。古朴典雅的祠堂门楼上横贯三层镂雕双龙戏珠的花梁,云水环绕。上悬“叶氏家庙”匾额。祠堂前墙由八块落地隔扇组成,打开居中两扇隔扇即是祠堂大门。中厅横梁正中悬挂“敦本堂”大匾,其左右各有一匾,左匾“太守”,右匾“太傅”。后厅与中厅之间也用一整扇全落地木板墙隔开,木板墙之左右各开一门以供进出;木板墙背面上方高悬“府参军”匾,匾下画双龙腾飞波涛之上;彩画之下全漆红漆、上有三十二条报条,记载着金山叶氏历代先人外出做官的姓名和官衔。后厅设置神龛,上嵌五对精雕细琢的神门,神龛上依次供奉着金山叶氏历代先祖的牌位。神龛上方并列着五块祝寿匾额。叶氏家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氏家庙 又称“南楚名家”,堂号称“叙伦堂”。始建于明万历己已年(1606),坐南朝北,三开间三进深,砖木结构,马头山墙,南北深30.4米,东西阔9.2米,占地面积366.8平方米。门楼为歇山顶式盖小青瓦,檐下饰以如意斗拱,脊顶两端置鳌鱼,中央饰以葫芦宝瓶,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大门上方横贯漏雕双龙戏珠花梁,花梁上方横额上大书“南楚名家”四个金漆行楷大字,中厅与后厅之间用一扇全落地漏花木板墙隔开,正中留大门以供进出。后厅靠墙设神龛,上悬“叙伦堂”堂匾。神龛精雕细刻,金银彩画,精美绝伦,神龛上供奉着卢氏始迁祖以下历代先祖的神位。神龛两侧对联云:“祖德高深惟报以春祀秋尝曷其奈何弗敬;孙谋远大必期乎行成名立亦应莫若为仁”。卢氏家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总祠 始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1948年完成第一期工程。朱氏总祠坐西朝东,由大厅和两栋偏房组成,东西宽58.2米,南北长49.8米,占地面积5895平方米,建筑面积2898.36平方米,正厅内宽大敞亮,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
朱氏总祠一改汝城古祠堂仿文庙式的布局,吸收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大厅高平屋上面建筑一座中西结合式的八角钟楼,重檐攒尖顶覆鱼鳞瓦,上饰葫芦宝顶,檐角飞翘,如飞鸟展翅。左右建筑两座钟鼓楼,左钟右鼓,均为单檐攒尖顶,四檐飞扬,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结构上把传统的石础圆柱梭型梁砖木结构改为哥特式的飞券,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祠堂前后左右有走廊连接,几十条拱门富有西方特色。朱氏总祠中西合璧,气势恢宏,在汝城700多座祠堂中独树一帜。
朱氏总祠的石雕工艺精湛,刀法细腻,运用浮雕、镂雕、圆雕等技法,把“龙凤呈祥”等中国传统图案雕刻在西式柱礅上,使中西合璧,和谐统一,展现了“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实用主义思想,反映了“西学东进”的现象已经深入中国城乡。
朱氏祠堂 原名朱氏家庙,又名津江祠堂,位于卢阳镇津江村口。坐西朝东,三开间进深三栋,砖木结构。面阔14米,进深33.43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占地面积1007.76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朱氏祠堂由门楼、中厅、上厅、上、下天井、厨房六部分组成。门楼为取风水而坐南朝北,为双檐歇山式,斗拱飞檐,结构精紧,色彩绚丽。楼下设木栅栏,两侧置石狮各一。大门上方装饰双龙戏珠花梁,花梁上方横额内大书“朱氏祠堂”四个金漆大字,横额上方排列着圆雕八仙。中厅上方悬挂民国时期湖南省长赵恒惕赠送的“敬教劝学”金匾,左右山墙上镶嵌有历次维修祠堂的十五块记事碑刻,天井中浮雕鲤鱼跃龙门的石雕。上厅厅梁上高悬朱德于1927年在津江手书赠送的“世界一家”金匾。朱氏祠堂与朱氏总祠一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家庙 又名“诏旌第”,座落于永丰乡先锋村村前,距县城18公里,始建于清康熙乙已年(1665)。周氏宗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4平方米,砖木结构,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栋两天井。门楼高耸,斗拱飞檐,上嵌“圣旨”匾一块,下面横额大书“诏旌第”三个金漆大字,均系朝廷为旌表周氏九世祖周如尧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慷慨捐粮一千担赈荒济贫的义举。门柱上联“世德千秋重”,下联“君恩万代荣”。门楼左右山墙各连接一堵罩墙,两堵墙呈八字型分列两边,墙内分别榜书“忠孝”、“廉节”两个大字。中厅柱联赫然入目:“国勋已见排诸吕,家学曾经授二程”。上厅设神龛,供奉着周家历代祖先的神位,上厅顶部曾经一度悬挂有“宝善堂”、“爱莲说”等十多块牌匾,激励着周家后人见贤思齐,为国家建功立业。
周氏家庙连同周氏宗祠一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桥曾氏宗祠 位于土桥镇黎明村。三开间三进,门楼前雄立两尊高大的圆雕石狮,张口作吼鸣状;主门楼重檐歇山顶,古朴苍浑;大门上方悬挂有“太师太傅”,“宗圣郕国公”,“太子太保”三块雕饰有龙凤图案的金漆竖匾;说明曾氏家族的先祖业绩煌煌,不同凡响。主厅之后另建一祠,号“宗圣公祠”。宗圣是指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曾子,太子太保是指明代工部尚书曾鉴。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星村何氏家庙 位于泉水镇星村,三开间三进,前楼主楼另起重檐歇山顶,檐下行书“何氏家庙”堂名,大门两侧立石鼓。祠堂内有明代大学士张居正书赠楹联云:“天马葱葱辉太室,耒水湛湛映丹墀。”又从侧面点出了“天马山”和“耒水”与神农氏在“耒山”制“耒耜”的历史渊源关系,“天马山”在古代称“耒山”,现代称“神农寨”,此联又从侧面映证了“神农氏首创耒耜于汝城耒山” 的史实。
马桥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位于马桥乡石泉村,始建于清康熙辛丑年
(1701),三开间两进,由朝门和祠堂两座建筑物呈“之”字形相连接,厅内悬挂有“奉政大夫”,“尚书第”,“忠简”,“文魁”, “武魁”,钦点“翰林院”等匾额,大门两侧立石鼓。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庄黄氏家庙 位于田庄乡洪流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由四厅三天井组成,整座祠堂计有16根大圆柱支撑梁架。总进深37.4米,是汝城范围内进深最长的古祠堂。黄氏家庙古扑典雅,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石刻木雕尤为精美。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厚坊何氏家庙 位于县城北部厚坊村,面阔三开间二进深,一天井,飞檐翘角,精巧玲珑。门楼上方悬挂清代道光年间表彰何庆元功名的“钦点翰林院”竖匾。大门两侧置石鼓,有门联云:“金马玉堂原是吾家旧物,鸾台凤阁今承昭代新恩”。表达出何氏后裔耀祖追远的情怀。
土桥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又称“汝南祠”,前面有朝门,重檐歇山顶,面阔三开间,两进一天井。门楼上高悬“荣封六代”,“奋勇可嘉”,“重宴鹿鸣”三块竖匾,大门两侧置石鼓,石鼓上有圆雕石狮。大门联云:“国勋已见排诸吕,家学曾经授二程。”说明汝城周氏与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有家学渊源关系。
高村宋氏宗祠 位于马桥镇高村,改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厅内悬挂“祖孙宰相”、“钦点翰林院”、“诰封武德将军”、“大夫第”
等匾额。厅柱挂盈联:“问簪缨公孙宰相,评科甲兄弟状元”。标示该家族与唐代公孙丞相宋璟和宋申锡的渊源。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水镇白泉村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又称“卢阳宦族”,坐北朝南,双檐四坡顶,面阔11.3米,进深36.5米,高8米,建筑面积412.5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最近一次维修于2006年。门楼上方横额上大书“邓氏宗祠”四个金漆大字,横额下方圆雕双龙戏珠云水大花梁,左右彩画花鸟图案。大门上悬挂阳雕对联云:“卢阳新甲第,东汉旧名家。”描述出邓氏家族在南朝陈武帝年间(557~559)从衡阳迁徙到汝城白泉定居后发展成望族,追思兴盛于东汉名家的关荣历史,引以为自豪。
泉水镇石塘村梅竹门第“梅竹门第”即是石塘村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栋,面阔12.1米,进深27.5米,高8米,建筑面积333平方米。门楼双檐四坡顶,飞檐翘角,马头山墙,“梅竹门第”上头高悬“相国家声”匾额,堂号“雍睦堂”。楼柱有对联云:“八岭聚石塘大官厚脉兴盛地,三江汇义昌涟水长流宰相家”。“梅竹门第”古祠堂依山傍水,前临沃野千顷,后拥青松茂林,呈现出一派古风拂拂的兴盛气象。
泉水镇殿华村宋氏家庙宋氏家庙号“麟公堂”,位于泉水镇殿华村,始建于元顺帝癸酉年(1333),座东朝西,砖木结构,至今已历681年。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栋两天井,宽12.4米,进深42.1米,建筑面积522平方米。门楼双檐斗拱,雕龙画凤,金碧辉煌,甲于汝城。门楼前置石雕双狮,有两根石雕龙柱精美绝伦,支撑门楼。
马桥节孝坊
黄氏家庙
克纪公祠
井坡兴曹曹氏宗祠
井坡古塘袁氏祠堂
马桥西览太保第
上水东奎联第
上水东朝门
腮头何氏家庙
田庄洪流
文明沙洲朱氏宗祠
田庄黄氏家庙
周家周氏宗祠
昭旌第
文明文市罗氏家庙
欢迎光临 户外一起走 (http://www.hw179.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